【圆度公差分为多少级】在机械制造和精密加工中,圆度公差是衡量一个圆形零件实际轮廓与理想圆之间偏差的重要指标。为了确保零件的互换性和装配精度,国家标准对圆度公差进行了分级管理。不同级别的圆度公差适用于不同的加工精度要求和应用场景。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GB/T 1182-2018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几何公差 形状、方向、位置和跳动公差》的规定,圆度公差共分为13个等级,从G1到G13,其中G1为最高等级,表示最高的精度要求;G13为最低等级,适用于粗加工或对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
以下是圆度公差的分级情况总结:
| 公差等级 | 允许偏差范围(μm) | 应用场景 |
| G1 | 0.1 | 高精度仪器、精密轴承 |
| G2 | 0.2 | 精密机械部件、量具 |
| G3 | 0.4 | 高精度传动轴、齿轮 |
| G4 | 0.8 | 中等精度机械部件 |
| G5 | 1.6 | 普通机械加工件 |
| G6 | 3.2 | 一般工业零件 |
| G7 | 6.3 | 通用机械零件 |
| G8 | 12.5 | 粗加工或非关键部位 |
| G9 | 25 | 粗加工或对精度要求较低的零件 |
| G10 | 50 | 一般铸件或锻件 |
| G11 | 100 | 大型结构件或非关键部位 |
| G12 | 200 | 特大型零件或粗略加工 |
| G13 | 400 | 非关键结构件或粗加工 |
需要注意的是,圆度公差的选取应结合具体零件的功能需求、加工工艺以及成本控制等因素综合考虑。在实际应用中,设计人员通常会根据图纸要求选择合适的公差等级,以确保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平衡。
总之,圆度公差的分级为机械制造提供了明确的技术依据,有助于实现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