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有余辜是什么意思】“死有余辜”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犯下的罪行极其严重,即使被处死也无法弥补其罪过。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谴责意味,通常用于对罪大恶极之人的评价。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死有余辜 | 指某人罪行极其严重,即使被处死也难以抵偿其罪过。 |
二、出处与用法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年》:“杀无道,诛不仁,此乃天命也;若不杀之,则死有余辜。”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表达对罪犯的强烈谴责。 |
语气 | 强烈、严厉,带有道德批判色彩。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罪该万死、罪不容诛、死不足惜 |
反义词 | 功德无量、功过相抵、无罪释放 |
四、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法律判决 | 那名杀害多名无辜群众的歹徒,罪大恶极,死有余辜。 |
新闻报道 | 记者指出,该贪官的腐败行为已达到死有余辜的程度。 |
文学作品 | 小说中描写了一个作恶多端的恶霸,最终被百姓所唾弃,死有余辜。 |
五、总结
“死有余辜”是一个具有强烈道德评判色彩的成语,用来形容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者。它不仅表达了对罪犯的愤怒,也反映了社会对正义的追求。在日常生活中,虽然较少直接使用,但在正式或文学语境中,仍具有较强的表达力和影响力。
结语:
成语不仅是语言的精华,更是文化的载体。“死有余辜”正是这样一种承载历史与道德意义的语言符号,值得我们在学习和使用时更加重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