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含义和故事】“凿壁偷光”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在艰苦条件下仍然勤奋学习、追求知识的精神。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现了古人对学问的执着与坚韧。
一、含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凿壁偷光 |
| 拼音 | záo bì tōu guāng |
| 含义 | 形容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持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 |
| 用法 | 多用于赞扬他人或自己在困境中不放弃学习的态度。 |
| 出处 | 《西京杂记》 |
二、故事背景
“凿壁偷光”最早出自《西京杂记》,讲述的是汉代著名学者匡衡的故事。匡衡出身贫寒,家中非常贫穷,甚至连灯油都买不起。为了读书,他常常在夜晚借邻居家的灯光来学习。然而,邻居的灯光太亮,影响了别人休息,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墙上凿一个小洞,让邻居家的光透进来,这样既不影响他人,又能照着看书。
这个举动被后人传颂,成为“凿壁偷光”的典故,象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不懈的努力。
三、精神内涵
1. 勤奋刻苦:即使条件艰苦,也坚持学习。
2. 聪明机智:面对困难时能动脑筋想办法。
3. 追求理想: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实现人生价值。
四、现代启示
在当今社会,“凿壁偷光”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境时,不应轻言放弃,而应像匡衡一样,用智慧和毅力去突破障碍,追求自己的目标。
五、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凿壁偷光 |
| 含义 | 贫困中仍坚持学习,努力求知 |
| 故事来源 | 《西京杂记》 |
| 主角 | 匡衡 |
| 精神 | 勤奋、智慧、坚持 |
| 现代意义 | 面对困难不退缩,积极进取 |
通过“凿壁偷光”的故事,我们不仅了解了一个成语的由来,也感受到古人在艰难环境下的学习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