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是唐朝中期发生的一场大规模叛乱,对唐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造成了深远影响。这场叛乱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持续了八年(755年—763年),最终以唐军收复长安、洛阳而告终。以下是对安史之乱的简要总结及关键信息表格。
一、安史之乱概述
安史之乱起因于唐朝内部权力结构的失衡与边疆将领的势力膨胀。安禄山作为范阳节度使,手握重兵,逐渐形成割据势力。他利用朝廷对边疆战事的依赖,逐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755年,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联合史思明发动叛乱,迅速攻占洛阳、长安,迫使唐玄宗逃往四川。
叛乱虽在763年被平定,但唐朝国力大损,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割据问题加剧,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
二、关键信息一览表
| 项目 | 内容 |
| 时间 | 755年-763年 |
| 主要人物 | 安禄山、史思明、唐玄宗、郭子仪、李光弼 |
| 起因 | 唐朝边疆将领权力过大,中央控制力下降;安禄山野心膨胀 |
| 导火索 | 安禄山以“清君侧”名义发动叛乱 |
| 主要战役 | 洛阳之战、潼关之战、马嵬驿之变、收复长安等 |
| 结果 | 唐军成功平定叛乱,但唐朝国力大减 |
| 影响 | 藩镇割据加剧,中央集权削弱,唐朝由盛转衰 |
| 历史地位 |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内乱之一 |
三、总结
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政治体制危机的集中爆发,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激化。虽然叛乱最终被平息,但其带来的后果却长期影响着唐朝后期的发展。这一事件标志着唐朝盛世的终结,也为后来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埋下了伏笔。了解安史之乱,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