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望尘而拜是什么意思】“望尘而拜”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对权贵或地位高的人极度恭敬、畏惧,甚至不敢直视,只能在远处低头行礼。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多用于讽刺那些趋炎附势、缺乏骨气的人。
一、词语解释
| 词语 | 望尘而拜 |
| 拼音 | wàng chén ér bài |
| 释义 | 看见对方的车马扬起的尘土就跪下叩拜,形容对权贵极度恭敬或畏惧。 |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人君之欲,莫不欲其臣之忠;然则臣之忠,未尝不自忠也。故曰:‘望尘而拜,不如正色而立。’” |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常带贬义,形容人没有骨气,一味讨好上级或权贵。 |
| 近义词 | 奉承拍马、趋炎附势、阿谀奉承 |
| 反义词 | 刚正不阿、正直不阿、不卑不亢 |
二、词语解析
“望尘而拜”字面意思是:看到对方车马扬起的尘土,就立刻跪下叩拜。这里的“尘”指的是权贵出行时车马扬起的尘土,象征着他们的尊贵身份。“拜”则是古代的一种礼仪,表示尊敬和服从。
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在面对权贵时的卑微姿态,表现出一种极端的敬畏与顺从,甚至到了连正面面对都不敢的地步。因此,“望尘而拜”不仅是一种行为表现,更是一种心理状态的体现。
三、使用场景举例
| 场景 | 例子 |
| 职场中 | 小李见到领导,远远看见车子就赶紧下车鞠躬,同事戏称他“望尘而拜”。 |
| 历史小说 | 在描写官场斗争时,常用“望尘而拜”来形容一些官员对权臣的谄媚态度。 |
| 社会评论 | 记者批评某些人对名人盲目崇拜,说他们“望尘而拜”,毫无主见。 |
四、总结
“望尘而拜”是一个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成语,用来形容对权贵或权威极度恭敬、畏惧的行为。它揭示了人性中的一些弱点,如趋炎附势、缺乏独立思考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避免成为“望尘而拜”的人,保持独立人格与尊严。
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出处和使用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文化中对人格与尊严的重视,也能在写作和表达中更加准确地运用这一词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