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余之从师也的之的用法】在古文学习中,虚词“之”的用法是理解句意和文言结构的重要部分。《送东阳马生序》中“当余之从师也”一句中的“之”,是“之”字常见的一种用法,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和语义作用。
为了帮助大家更清晰地掌握这一用法,以下将通过与表格的形式进行说明。
一、
“当余之从师也”出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其中“之”是一个典型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使整个短语成为状语或定语成分,从而增强句子的表达效果。
具体来说,“之”在此处的作用如下:
1. 取消句子独立性:将“余从师”这个主谓结构变成一个整体,作为“当……也”的宾语,表示“当我从师的时候”。
2. 使动作用不明显:不同于“之”作代词或动词的情况,此处“之”并不指代具体的人或事物,也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纯粹的语法助词。
3. 增强语义连贯性:通过“之”的使用,使句子结构更加紧凑,语义更加自然流畅。
因此,在文言文中,“之”作为助词出现在主谓之间时,往往起到连接和强调的作用,是常见的语法现象。
二、表格总结
| 词语 | 出处 | 句子 | 用法 | 功能 | 举例 |
| 之 | 《送东阳马生序》 | 当余之从师也 | 助词(主谓之间) | 取消句子独立性,使主谓结构成为整体 | 表示“当我从师的时候” |
| 之 | 《论语·学而》 | 子曰:“学而时习之。” | 代词 | 指代“所学的内容” | “之”指代“学的内容” |
| 之 | 《庄子·逍遥游》 | 鹏之徙于南冥也 | 助词(定语后置) | 表示“鹏的迁徙” | 强调“鹏”的动作 |
| 之 | 《孟子·公孙丑上》 | 寡人之于国也 | 助词(宾语前置) | 表示“我对于国家” | 强调“我”与“国家”的关系 |
三、总结
“当余之从师也”中的“之”,是文言文中“之”字作为助词的一种典型用法,主要用于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使句子结构更加紧凑,语义更加明确。掌握这种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文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通过对“之”字多种用法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言文中的虚词虽小,但作用巨大,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