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起千堆雪出自哪首诗】“卷起千堆雪”是人们在描写自然景观时常用的一句诗句,常被用来形容浪花翻滚、气势磅礴的景象。这句话最早出自哪首诗?它又有什么样的背景和含义呢?
下面将通过与表格的形式,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解析。
一、
“卷起千堆雪”这句诗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中。原句为:“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千堆雪。”这首诗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用“千堆雪”来形容潮水拍岸时形成的白色浪花,形象生动,极具画面感。
虽然后来也有其他诗人使用过类似的表达,但“卷起千堆雪”最著名的出处还是刘禹锡的这首诗。此外,这句诗也被广泛引用,用于描写海浪、瀑布、甚至某些生活场景中的飞溅水花。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网络上存在一些误传或改编版本,有时会有人误认为该句出自苏轼、李白等其他诗人之手,但根据可靠的文学资料,“卷起千堆雪”确实出自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句子 | 卷起千堆雪 |
出处 | 唐代刘禹锡《浪淘沙·其七》 |
原文 |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千堆雪。 |
作者 | 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 |
背景 | 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展现自然力量的震撼 |
释义 | “千堆雪”比喻浪花如雪般堆积,形容潮水拍岸时的激烈与壮丽 |
后世引用 | 被广泛用于描写海浪、瀑布、飞溅水花等自然现象 |
常见误解 | 有人误以为出自苏轼、李白等诗人,但无可靠文献支持 |
三、结语
“卷起千堆雪”是一句极具画面感的诗句,源自唐代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生动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虽然在后世被多次引用和改编,但其最初的出处应明确为刘禹锡的作品。了解诗句的来源,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古诗词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