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丞相好书而不工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一、文章总结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是一篇出自《宋史·张商英传》的短文,讲述了北宋时期一位名叫张商英的官员。他虽然酷爱书法,但并不擅长写文章。文中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件,展现了他在面对文辞表达时的不足,以及他如何以书法来弥补这一缺陷。
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反映了古代士人对“文”与“书”的不同态度,也揭示了个人专长与社会期望之间的矛盾。这篇短文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对后世在学习和应用文言文方面提供了借鉴意义。
二、原文及翻译
| 原文 | 翻译 |
|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文。 | 张丞相喜欢书法,但不擅长写文章。 |
| 尝作《春日诗》,自谓得意。 | 曾经写过一首《春日诗》,自己觉得写得很不错。 |
| 有老儒见之,曰:“公诗甚工,然辞意未尽。” | 有一位年长的儒生看了这首诗,说:“您的诗写得非常好,但文辞和意思还不够完整。” |
| 商英曰:“吾非不能为文,但性不喜耳。” | 张商英说:“我不是不会写文章,只是不喜欢罢了。” |
| 儒曰:“夫为文者,岂独贵其辞?亦贵其理。” | 儒生说:“写文章的人,难道只看重文辞吗?更应该注重道理。” |
| 商英乃取笔改之,遂成妙文。 | 张商英于是拿起笔修改,最终成为一篇佳作。 |
三、内容分析
这篇文章虽短,但层次分明,结构紧凑,主要表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物性格鲜明
张商英热爱书法,但对文章写作缺乏兴趣,反映出他性格中的偏好与局限。
2. 对话推动情节发展
老儒的评论引发了张商英的反思,促使他改变自己的态度,体现了“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
3. 强调“文以载道”的理念
老儒指出文章不仅要讲究文辞,更要讲求内容与思想,这正是儒家重视“文道合一”的体现。
4. 启示意义
文章提醒我们,不应只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忽视内容的深度与逻辑的严谨。
四、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文章出处 | 《宋史·张商英传》 |
| 作者 | 不详(据《宋史》记载) |
| 主旨 | 表现张商英的书法爱好与文章能力的差异,强调“文以载道”的重要性 |
| 关键人物 | 张商英、老儒 |
| 故事核心 | 张商英因不善文章而受批评,最终通过修改提升作品质量 |
| 启示 | 文章应兼顾文辞与思想,不可偏废;个人专长需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
五、结语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虽为一篇小文,却蕴含深刻哲理。它不仅展示了古人对文学艺术的态度,也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与写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更应注重内容的深度与表达的准确性,做到“文质兼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