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壁上观的辞典简编版是什么】“作壁上观”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原意是指站在墙边观看,比喻对事情的发展持旁观态度,不参与、不干涉。在现代汉语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冲突或事件时保持中立、不表态、不行动的态度。
为了帮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作壁上观”的含义和用法,以下是一份简洁明了的辞典简编版总结:
一、成语基本信息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作壁上观 |
| 拼音 | zuò bì shàng guān |
| 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 |
| 释义 | 比喻对事情漠不关心,只在一旁观看,不参与或干预。 |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人在面对冲突、竞争或事件时采取旁观态度。 |
| 近义词 | 袖手旁观、冷眼旁观、置身事外 |
| 反义词 | 积极参与、挺身而出、主动介入 |
| 例句 | 在公司内部争执中,他一直作壁上观,不愿发表意见。 |
二、成语解析
“作壁上观”最早出现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讲述的是秦末起义时期,各路诸侯在项羽与秦军作战时,多持观望态度,不愿出兵援助。后来,“作壁上观”便成为形容这种旁观态度的成语。
在现代语境中,该成语带有一定贬义,通常用来批评那些在关键时刻不作为、不表态的人。但也有些情况下,它也可以表示一种冷静观察、等待时机的态度,具有一定的策略性。
三、使用注意事项
1. 语境适用:适用于描述人对事件的态度,尤其是涉及利益、冲突或重大决策时。
2. 情感色彩:多为负面评价,强调“不作为”或“不表态”。
3. 搭配使用:可与“袖手旁观”“冷眼旁观”等词语互换使用,但需注意语义细微差别。
四、总结
“作壁上观”是一个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的成语,不仅承载了历史背景,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行为模式。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合理使用这一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准确性。
通过以上简编版的整理,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作壁上观”这一成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