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说的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各是什么意思】“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是汉语中常见的两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不同的文化层次或艺术风格。这两个词原本出自古代文献,后来被广泛用于文学、艺术乃至日常交流中,具有鲜明的文化对比意义。
一、
“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期楚国的民间歌曲,后用来比喻通俗、大众化的艺术作品或文化形式,通常带有“接地气”的意味;而“阳春白雪”则源自《对楚王问》,原为高雅的音乐,后用来形容高深、典雅的艺术或文化,往往被认为是“曲高和寡”的代表。
两者在语义上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艺术,一个是小众欣赏的高雅艺术。它们不仅反映了文化的多样性,也体现了不同社会阶层对艺术的不同接受度。
二、表格对比
| 项目 | 下里巴人 | 阳春白雪 |
| 出处 | 战国时期楚国民歌 | 《对楚王问》(宋玉) |
| 原意 | 民间通俗歌曲 | 高雅音乐 |
| 含义 | 通俗、大众化 | 高雅、精致化 |
| 文化层次 | 大众文化 | 精英文化 |
| 艺术风格 | 通俗易懂 | 高深难懂 |
| 使用场景 | 形容大众喜欢的艺术 | 形容高雅艺术或高品位文化 |
| 举例 | 流行歌曲、民间故事 | 古典诗词、宫廷音乐 |
三、延伸理解
在现代语境中,“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常被用来评价文艺作品或人的审美趣味。例如,一部电影如果情节简单、节奏明快,可能被称为“下里巴人”式的娱乐;而一部结构复杂、内涵深刻的作品,则可能被说成“阳春白雪”。
不过,两者并非绝对对立。许多经典作品最初也是从民间文化中诞生,经过发展后成为高雅艺术。因此,理解这两个词时,也应避免过于刻板的划分,而是看到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通过了解“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的含义,我们不仅能更准确地使用这些词语,也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艺术与文化的多元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