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巧夺天工是什么意思】“巧夺天工”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技艺高超、精妙绝伦,尤其是指人工制作的物品在工艺上达到了自然造化的境界。这个成语常用于赞美艺术、建筑、手工艺品等方面的高超技艺。
一、成语释义
| 词语 | 含义 |
| 巧 | 精巧、巧妙 |
| 夺 | 超过、胜过 |
| 天工 | 自然的造化、天然的工艺 |
整体解释:
“巧夺天工”意思是技艺极其精巧,可以与自然的杰作相媲美,甚至超越自然的创造。
二、成语来源
“巧夺天工”最早见于明代文学家张岱的《陶庵梦忆》,原句为:“其工巧之极,几于夺天工。”后来逐渐演变为固定成语,广泛用于文学、艺术、工艺等领域。
三、用法举例
| 句子 | 说明 |
| 这件玉雕作品真是巧夺天工,让人惊叹不已。 | 赞美玉雕工艺精湛,几乎与自然造物无异。 |
| 他设计的建筑结构巧妙,可谓巧夺天工。 | 强调建筑设计的精妙和创新。 |
| 这幅画的笔触细腻,简直巧夺天工。 | 表达对绘画技巧的高度赞赏。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 类型 | 成语 |
| 近义词 | 精雕细琢、鬼斧神工、匠心独运 |
| 反义词 | 粗制滥造、马马虎虎、笨手笨脚 |
五、使用注意
- 适用范围:多用于正面评价,强调技艺的高超。
- 避免滥用:不要用于描述自然现象或普通事物,否则会显得不恰当。
- 搭配对象:常与“工艺”、“设计”、“作品”等词搭配使用。
六、总结
“巧夺天工”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成语,体现了人们对艺术与技术的极致追求。它不仅表达了对工匠精神的敬佩,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天人合一”理念的推崇。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合理运用这一成语,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巧夺天工 |
| 拼音 | qiǎo duó tiān gōng |
| 出处 | 明·张岱《陶庵梦忆》 |
| 含义 | 技艺精巧,可与自然相比 |
| 用法 | 赞美工艺、艺术、设计等 |
| 近义词 | 鬼斧神工、匠心独运 |
| 反义词 | 粗制滥造、马马虎虎 |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巧夺天工”这一成语的含义与用法,从而在实际应用中更加准确和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