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横跋扈的成语故事典故是怎样的】“专横跋扈”是一个形容人态度强硬、独断专行、不讲道理的成语。它常用来批评那些在权力或地位上占据优势的人,常常不顾他人意见,任意妄为。
一、成语出处与演变
“专横跋扈”最早并非一个固定成语,而是由“专横”和“跋扈”两个词组合而成。这两个词都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
- 专横:指一个人行事专断,不听取别人的意见。
- 跋扈:原意是指强横霸道,后来引申为傲慢无礼、不讲理。
这两个词结合后,“专横跋扈”逐渐成为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某些人在权力面前表现得非常霸道、不讲规矩。
二、历史典故
虽然“专横跋扈”作为一个完整成语出现较晚,但在古代文献中,有许多人物的行为可以被看作是“专横跋扈”的典型代表。
| 人物 | 朝代 | 行为描述 | 是否符合“专横跋扈” |
| 赵高 | 秦朝 | 擅权弄权,杀害忠良,操控皇帝 | 是 |
| 李林甫 | 唐朝 | 结党营私,排挤贤臣,把持朝政 | 是 |
| 魏忠贤 | 明朝 | 擅权专断,残害忠良,控制朝廷 | 是 |
| 曹操 | 东汉末年 | 强权统治,挟天子以令诸侯 | 是 |
这些历史人物在各自的时代中,都因权力过大而表现出明显的“专横跋扈”行为,因此成为后世批评的对象。
三、现代用法与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专横跋扈”多用于批评那些在工作中、家庭中或社会生活中,不尊重他人意见、强行推行自己想法的人。例如:
- 领导对下属颐指气使,缺乏沟通;
- 父母对孩子过于控制,不听孩子意见;
- 公司高管无视团队建议,独自做决定。
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人际关系,还可能造成组织效率低下、团队士气受挫等问题。
四、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含义 | 形容人态度强硬、独断专行、不讲道理 |
| 出处 | 由“专横”和“跋扈”两词组合而来 |
| 典型人物 | 赵高、李林甫、魏忠贤等历史人物 |
| 现代用法 | 批评权力者或强势者不讲道理、不尊重他人 |
| 启示 | 强调沟通、尊重与合作的重要性 |
通过了解“专横跋扈”的来源与使用场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在日常生活中避免类似行为,促进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