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处】一、
“不求闻达于诸侯”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的《出师表》。这句话是诸葛亮在向刘禅陈述自己忠诚与志向时所写,表达了他并不追求在诸侯中扬名立万,而是以辅佐朝廷、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为己任。
“不求闻达于诸侯”意指不追求在诸侯之间获得名声或地位。这体现了诸葛亮淡泊名利、忠心耿耿的高尚品格,也反映了他在当时政治环境下的谦逊态度。
该句虽简短,但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后世文人推崇的处世哲学之一。
二、原文出处及解析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出师表》 |
| 原文句子 |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不求闻达于诸侯,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 作者 |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
| 背景 | 诸葛亮在北伐前,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表达自己的忠诚与决心 |
| 含义 | 不追求在诸侯间扬名立万,强调忠于国家、尽职尽责 |
| 文化意义 | 表现了儒家思想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
三、延伸理解
“不求闻达于诸侯”不仅是对个人志向的描述,更是一种政治态度的体现。在当时动荡的三国时代,许多士人都渴望通过功业扬名立万,而诸葛亮却选择低调行事,专注于辅佐君王、治理国家,这种精神值得后人敬仰。
此外,“不求闻达”也反映出一种人生境界,即不被世俗名利所束缚,坚守内心的信念与责任。这种思想在后来的文人中广泛流传,成为士大夫阶层的一种理想人格追求。
四、结语
“不求闻达于诸侯”出自《出师表》,是诸葛亮在表达自己忠诚与责任感时的重要语句。它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高尚情操,也为后人提供了关于理想、责任与人生价值的思考。这一句话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