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知在格物是啥意思】“致知在格物”出自《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这句话是儒家经典中关于学习与修身的重要论述。它强调了通过探究事物的本质来获得知识,进而达到心灵的明悟和道德的提升。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致知在格物”的含义,以下是对该句的总结与解析:
一、原文出处与背景
- 出处:《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后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
- 背景:《大学》主要讲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二、字面解释
| 汉字 | 含义 |
| 致 | 达到、获得 |
| 知 | 知识、智慧 |
| 在 | 在于 |
| 格 | 探究、研究 |
| 物 | 事物、外物 |
因此,“致知在格物”可直译为:“获得知识在于探究事物”。
三、深层含义
1. 追求真理
“格物”指的是对客观世界的深入观察与研究,只有通过对事物本质的了解,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2. 以物启智
通过接触和分析具体事物,激发人的智慧,从而达到“知至”,即知识的圆满。
3. 修身的基础
儒家认为,一个人要实现自我修养(修身),必须从认识外物开始,进而反求诸己,达到内心的清明。
4. 知行合一
“格物”不仅是认知的过程,也包含实践的意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现代启示
| 方面 | 解释 |
| 学习方式 | 强调实践与思考结合,反对空谈理论 |
| 科学精神 | 鼓励探索未知,追求真理 |
| 个人成长 | 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提升自我 |
| 社会发展 | 重视知识积累与技术进步的重要性 |
五、总结
“致知在格物”不仅是一句古语,更是古人对知识获取方式的深刻思考。它强调了通过观察、研究和实践来获得真知,是儒家思想中关于学习与修身的重要理念。在现代社会,这一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大学》 |
| 字面意思 | 获得知识在于探究事物 |
| 深层含义 | 探索事物以获得真知,修身之本 |
| 现代启示 | 实践与思考结合,重视知识与技术 |
| 总结 | 强调通过格物达到致知,是修身与治学的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