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句和被动句是什么意思】在汉语语法中,句子的结构可以根据主语与动词之间的关系分为主动句和被动句。这两种句式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使用场景也各有侧重。理解它们的区别有助于更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和写作。
一、主动句
定义:主动句是指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即“谁做了什么”的句式。主语在句子中处于主动地位,直接发出动作。
特点:
- 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
- 动作由主语完成。
- 结构一般为:主语 + 谓语(动词)+ 宾语。
示例:
- 我吃了饭。(“我”是动作的执行者)
- 他写了一封信。(“他”是动作的执行者)
二、被动句
定义:被动句是指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即“被谁做了什么”的句式。主语处于被动地位,接受动作。
特点:
- 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 动作由他人或某种原因引起。
- 常用“被”、“受”、“遭”等词引出动作的执行者。
示例:
- 饭被我吃了。(“饭”是动作的承受者)
- 信被他写了。(“信”是动作的承受者)
三、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对比
| 项目 | 主动句 | 被动句 |
| 主语角色 | 动作的执行者 | 动作的承受者 |
| 动作方向 | 主语发出动作 | 主语接受动作 |
| 常见结构 | 主语 + 动词 + 宾语 | 主语 + “被”/“受”/“遭” + 动作执行者 + 动词 |
| 使用场合 | 强调动作的执行者 | 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或客观描述 |
| 示例 | 我吃了饭。 | 饭被我吃了。 |
四、总结
主动句和被动句是汉语中两种常见的句式结构,分别用于强调动作的发出者或承受者。在实际写作中,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句式,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准确性。主动句多用于叙述事实、强调主体行为;而被动句则常用于客观描述、弱化动作执行者的身份或突出结果。
通过掌握这两种句式的区别和用法,能够更灵活地运用汉语进行表达,提升语言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