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不食嗟来之食”是一个出自《礼记·檀弓下》的成语,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尊严与气节的故事。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即使在饥饿或困境中,也不接受带有侮辱性或轻蔑态度的施舍,体现了一个人的自尊心和骨气。
一、成语出处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在路上遇到一个饿得奄奄一息的人。那人看到这个人快要饿死了,就用一种轻蔑的语气说:“喂!来吃吧!”那个人拒绝了,说:“我宁愿饿死,也不吃你这种侮辱人的食物。”最终他饿死了。
这个故事后来被孔子记录在《礼记》中,成为“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
二、成语释义
| 词语 | 解释 |
| 不食 | 不吃,拒绝 |
| 嗟来之食 | 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或恩赐 |
整体意思:
指人宁可饿死也不接受带有侮辱性质的施舍,强调个人尊严的重要性。
三、成语用法
- 比喻意义: 表示一个人有骨气,不愿接受带有贬低意味的帮助。
- 使用场合: 多用于赞美他人坚持原则、维护尊严的行为。
例句:
他宁可失业也不愿接受那些看不起他的工作机会,真是“不食嗟来之食”。
四、延伸思考
“不食嗟来之食”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它提醒我们:
1. 保持自尊:即使在困难时,也要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2. 拒绝屈辱:有时候,接受帮助可能意味着失去自我价值。
3. 选择独立:真正有志气的人,宁愿靠自己努力,也不愿依赖别人的施舍。
五、总结表格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不食嗟来之食 |
| 出处 | 《礼记·檀弓下》 |
| 含义 | 宁愿饿死也不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
| 引申义 | 强调尊严、骨气与独立精神 |
| 使用场景 | 赞美他人坚持原则、不卑不亢的态度 |
| 现代启示 | 在困境中也要保持自尊,不轻易妥协 |
通过了解“不食嗟来之食”,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文化内涵,也能从中汲取做人做事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