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欲以观其徼的出处】一、
“常有欲以观其徼”出自《道德经》第十一章,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之一。这句话强调了“有”与“无”的辩证关系,指出通过“有”的存在可以观察到事物的边界或端倪(即“徼”)。在老子看来,“有”和“无”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世界的本质。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这一语句的出处及含义,以下将通过表格形式进行归纳整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背景与意义。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原文出处 | 《道德经》第十一章 |
| 原句 |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 |
| 作者 | 老子(李耳) |
| 朝代 | 春秋时期(约公元前6世纪) |
| 出处原文节选 |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 “常有欲以观其徼”的含义 | 通过“有”的状态去观察事物的边界或端倪;“徼”指事物的边界、端点或外在表现。 |
| “常无欲以观其妙”的含义 | 通过“无”的状态去体悟事物的奥妙或本质;“妙”指事物内在的规律与深意。 |
| 哲学思想 | 强调“有”与“无”的辩证统一,认为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世界的存在方式。 |
| 现实意义 | 提醒人们在认识世界时,既要关注表象(有),也要深入本质(无),达到全面理解。 |
三、结语
“常有欲以观其徼”不仅是老子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方式。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世界时,应兼顾现象与本质,才能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智慧。通过了解这句话的出处及其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悟《道德经》的思想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