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气回肠成语出处】“荡气回肠”是一个常用且富有感染力的成语,常用来形容文章、音乐或情感表达极为动人,令人情绪激荡、难以忘怀。这个成语不仅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也广泛用于日常交流中,以表达对某种艺术形式或情感体验的高度评价。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荡气回肠”的出处及用法,以下是对该成语的总结与整理。
一、成语简介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荡气回肠 |
| 拼音 | dàng qì huí cháng |
| 含义 | 形容文章、音乐、情感等极其感人,令人情绪激动、难以平静。 |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文艺作品或情感表达的强烈感染力。 |
| 近义词 | 动人心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
| 反义词 | 平淡无味、索然无趣 |
二、成语出处
“荡气回肠”最早见于古代文人的诗文之中,但其明确出处多被认为来自《文心雕龙》。
出处说明:
- 《文心雕龙·情采》
原文:“繁采寡情,味之必厌;……故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若水之激石,则有声;若火之照雪,则有光。情动而辞发,兴感而吟咏。是以‘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皆由情生。”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文章只注重辞藻而缺乏真情实感,读起来就会让人感到乏味。情感随着外物而变化,语言则因情感而产生。就像水流冲击岩石会发出声音,火焰照亮雪地会发出光芒一样,情感激发了语言的表达。因此,“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效果,都是源于内心的真实情感。
三、成语演变与现代使用
虽然“荡气回肠”最初出现在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中,但在后世的诗词、小说、戏剧乃至现代影视作品中被广泛引用和传承。
- 古代应用:如唐代诗人李贺、杜甫等人作品中常有类似意境的描写。
- 现代应用:常用于评论电影、音乐、文学作品等,例如:“这部电影情节跌宕起伏,荡气回肠,令观众久久不能释怀。”
四、总结
“荡气回肠”不仅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成语,更是中华语言中极具表现力的词汇之一。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情感与艺术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现代人对美好情感体验的追求。
通过对其出处、含义及用法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使其在写作与表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附:总结表格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荡气回肠 |
| 拼音 | dàng qì huí cháng |
| 含义 | 形容文章、音乐、情感等极富感染力,令人情绪激动 |
| 出处 | 《文心雕龙·情采》 |
| 用法 | 多用于文学、艺术、情感描述 |
| 近义词 | 动人心弦、感人肺腑 |
| 反义词 | 平淡无味、索然无趣 |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不仅了解了“荡气回肠”的来源和意义,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汉语文化的魅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