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谏的汉语大词典】在汉语文化中,“讽谏”是一个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常用于描述通过委婉、含蓄的方式劝告他人,尤其是对上级或权威提出批评或建议。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政治智慧和处世艺术。
本文将从《汉语大词典》的角度出发,对“讽谏”一词进行简要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其释义、出处及用法等内容。
一、
“讽谏”一词最早见于古代文献,主要指通过讽刺、隐喻等方式劝谏君主或上级,避免直接冲突,从而达到劝导的目的。在古代政治制度中,讽谏是臣子与君主之间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体现了儒家“忠言逆耳利于行”的思想。
《汉语大词典》对“讽谏”的解释较为全面,涵盖了其含义、使用场景、历史演变等方面。该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赋、诗、文等,均被用来作为讽谏的载体。
此外,“讽谏”还延伸出多种相关词汇,如“讽喻”、“讽议”、“讽诵”等,这些词汇在语义上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与政治中的一个重要表达体系。
二、表格展示
| 词语 | 释义 | 出处 | 用法举例 | 文化意义 |
| 讽谏 | 用讽刺、隐喻的方式劝谏他人,尤其是对君主或上级提出意见 | 《左传·襄公十四年》 | “王曰:‘善哉!吾与子共之。’”(《左传》) | 体现古代政治智慧与委婉表达方式 |
| 讽喻 | 用讽刺或比喻的方式表达观点 | 《论语·阳货》 |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 常用于文学作品中表达批评 |
| 讽议 | 对时政或人物进行讽刺性评论 | 《史记·屈原列传》 |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与批判 |
| 讽诵 | 通过诵读来讽刺或劝谏 | 《汉书·东方朔传》 | “朔初入长安,至公车署,令诸郎中曰:‘吾与诸君共为朝廷之士。’” | 在宫廷中常用作劝谏手段 |
| 讽谏之术 | 一种以隐晦方式劝谏的艺术 | 《资治通鉴》 | “太宗谓侍臣曰:‘人君须得直言,若人君不纳谏,则国危矣。’” | 反映古代君臣关系与政治文化 |
三、结语
“讽谏”不仅是汉语词汇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它融合了文学、政治、伦理等多种元素,体现了古人处理人际关系和政治事务的智慧。通过对《汉语大词典》中“讽谏”一词的梳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词汇的历史演变及其在文化中的深远影响。
在现代语境中,虽然“讽谏”的形式有所变化,但其核心精神——以智慧和委婉的方式传递批评与建议——依然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