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襄王问于宋玉翻译】一、
《楚襄王问于宋玉》是战国时期的一篇寓言性散文,出自《文选》或《楚辞·宋玉对楚王问》。文章讲述了楚襄王与宋玉之间的一段对话,通过问答形式,揭示了“曲高和寡”的道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艺术、文学的评价标准。
在这段对话中,楚襄王对宋玉的才华表示怀疑,认为他虽然有才,但难以被众人理解,从而提出疑问:“为什么你这样有才华的人却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宋玉则以“曲高和寡”作答,说明高雅的艺术或思想往往难以被大众所接受,而低俗的作品反而容易流行。
这段对话不仅体现了宋玉的机智与辩才,也反映了古代士人面对社会舆论时的无奈与自省。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 楚襄王问宋玉说:“先生难道有什么过失吗?为什么士人百姓都不称赞你呢?” |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 | 宋玉回答说:“是的,确实有这种情况。希望大王宽恕我的罪过,让我把话说完。” |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圣人不会拘泥于事物,而是能够随着时代变化而改变。整个世界都浑浊,只有我清白;大家都醉了,只有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
“今吾与子,非若此也。吾将与子游于天地之间,与万物为友,而不受世俗之累。” | “现在我和您,不像这样。我将与您在天地间遨游,与万物为友,不受世俗的牵累。” |
“夫美玉之质,不遇良工,不能成器;贤者之才,不遇明主,亦难显名。” | “美玉的质地,如果没有好的工匠,也不能成为器物;贤者的才能,如果没有英明的君主,也难以显露名声。” |
“今吾虽有才,而无其位;虽有德,而无其势。故士之不誉,非吾之过也。” | “我现在虽然有才华,却没有相应的地位;虽然有德行,却没有权势。所以士人不称赞我,并不是我的过错。” |
“且夫‘曲高和寡’,弦急声悲,‘下里巴人’,国中之众也。” | “而且‘曲调高雅,和者稀少’,琴弦太紧,声音就显得悲伤;‘下里巴人’这样的通俗歌曲,才是国内大多数人喜欢的。” |
三、总结
《楚襄王问于宋玉》是一篇具有深刻哲理的对话体文章,通过宋玉的回答,表达了对“曲高和寡”现象的理解,以及对社会评价机制的反思。它不仅是对个人才华与社会认可关系的探讨,也反映了古代士人面对现实困境时的智慧与态度。
这篇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远,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文学与思想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