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出处及用法】“退避三舍”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常用于形容主动后撤、避免冲突或示弱的行为。它不仅具有历史背景,还在现代语境中被广泛使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出处
“退避三舍”最早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讲述的是晋文公重耳与楚国之间的战争故事。当时,晋文公为了遵守诺言,主动后退三舍(一舍为三十里),以示守信,最终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
原文节选:
> “晋侯与楚战于城濮,楚师败绩。……晋侯退三舍而止。”
二、释义
词语 | 含义 |
退避 | 后退、避开 |
三舍 | 古代行军距离单位,一舍为三十里,三舍即九十里 |
整体含义:主动后退九十里,表示谦让、守信或避免正面冲突。
三、用法
“退避三舍”多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使用场景 | 示例 |
表示谦让 | 他为了顾全大局,选择退避三舍,不与对方争执。 |
表示守信 | 他答应了对方的要求,即使不利也退避三舍。 |
避免冲突 | 面对挑衅,他选择退避三舍,保持冷静。 |
战略撤退 | 在战场上,他指挥部队退避三舍,诱敌深入。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退让、避让、后撤 |
反义词 | 进攻、挑衅、对抗 |
五、文化意义
“退避三舍”不仅是军事上的策略,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它强调了礼让、守信、谋略等传统美德,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六、总结
“退避三舍”源于历史典故,寓意深远,既有历史背景,又有现实意义。在现代语言中,它常用于表达谦让、守信、避免冲突等行为,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成语之一。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
含义 | 主动后退九十里,表示谦让或避免冲突 |
用法 | 谦让、守信、战略撤退等 |
近义词 | 退让、避让、后撤 |
反义词 | 进攻、挑衅、对抗 |
通过了解“退避三舍”的出处与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在日常交流中恰当使用这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