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撙節词语解释】“撙節”一词在现代汉语中较为少见,但在古文或书面语中仍有其特定的含义。它通常与“节俭”相关,但更强调通过控制、限制来达到节约的目的。本文将对“撙節”一词进行详细解释,并以表格形式总结其含义、出处及用法。
一、词语解释
撙節,读音为 zǔn jié,是一个汉语词语,源自古代汉语,意为“节省、节约”,尤指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或消耗,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该词多用于正式或书面语中,具有较强的文言色彩。
核心含义:
- 节约、节省
- 控制支出、减少浪费
- 强调有计划地使用资源
常见用法:
- “国家应大力推行撙節政策,以应对经济压力。”
- “家庭生活中也应注重撙節,避免铺张浪费。”
二、词语来源与演变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汉书·食货志》:“凡民有三年之蓄,曰‘余’;无一年之蓄,曰‘不足’。故王者藏于民,不藏于府库。是以圣人行道,先节后用,撙節以待其时。” |
词源 | 源自“撙”与“節”两个字的组合。“撙”意为“减省”;“節”意为“节制”。合起来即为“节制而节省”。 |
历史演变 | 在古代文献中,“撙節”常用于描述国家治理或个人生活中的节俭行为。随着语言的发展,该词逐渐被“节俭”、“节约”等更通俗的词汇所替代。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节俭、节约、节制、省俭 |
反义词 | 浪费、挥霍、奢侈、奢靡 |
四、使用场景与语境
场景 | 举例 |
政治/经济领域 | “政府应加强财政管理,倡导撙節理念。” |
家庭生活 | “家庭开支要合理安排,做到撙節有度。” |
教育/文化 | “传统文化中提倡勤俭节约,鼓励人们养成撙節的习惯。” |
五、总结
“撙節”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词语,虽在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但在正式写作或历史文化研究中仍有一定价值。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反映了古人对资源管理的智慧。在现代社会,尽管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但“撙節”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撙節 |
读音 | zǔn jié |
含义 | 节约、节制、减少浪费 |
出处 | 《汉书·食货志》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 |
精神内涵 | 勤俭节约、资源管理 |
如需进一步了解“撙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可参考《辞源》《汉语成语词典》等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