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是什么意思】一、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这句话出自《礼记·学记》,是古代教育思想中的重要观点之一。它强调了学习过程中应遵循的顺序和层次,尤其是对于年幼的学习者而言,不应急于求成或随意提问,而应在掌握基础后再逐步深入。
具体解释如下:
- “幼者听而弗问”:意指年幼的学生在学习时,应先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而不应过早提出疑问或质疑。这并非鼓励沉默,而是强调在初步理解阶段应以接受为主,避免因误解而影响后续学习。
- “学不躐等”:意思是学习不能跨越等级或阶段,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即学习应循序渐进,不可跳跃式地进行,否则容易造成知识结构混乱,影响学习效果。
这句话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中“循序渐进”的理念,强调学习过程中的系统性和阶段性,对现代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表格展示
| 词语 | 含义 | 教育启示 |
| 幼者听而弗问 | 年幼的学习者应先倾听,不急于提问 | 强调初期学习应以接受为主,避免过早质疑导致理解偏差 |
| 学不躐等 | 学习应按顺序进行,不可跳级或跳跃 | 强调学习过程的系统性与阶段性,避免急躁冒进 |
三、结语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不仅是古代教育的经典理念,也对今天的教学方式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学生则应保持谦逊态度,打好基础,逐步提升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学习与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