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共戴天成语解释】“不共戴天”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仇恨极深,无法和解。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典故,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多用于描述敌对关系或极度的矛盾冲突。
成语解释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不共戴天 |
| 拼音 | bù gòng dài tiān |
| 释义 | 形容仇恨极深,不能共存于同一片天空下,比喻敌对情绪达到顶点,无法调和。 |
| 出处 | 出自《左传·隐公十一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后世引申为“不共戴天”。 |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形容敌我矛盾、仇恨极深的关系。 |
| 近义词 | 深仇大恨、势不两立、水火不容 |
| 反义词 | 和睦相处、情同手足、亲密无间 |
| 例句 | 他与仇人之间不共戴天,誓死不相往来。 |
成语背景与使用场景
“不共戴天”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原本是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与忠诚,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人与人之间的极端对立关系。在现代汉语中,它多用于描写人物间的敌意,如战争、复仇、政治斗争等情境。
在文学作品中,“不共戴天”常用来渲染紧张气氛,增强故事的戏剧性。例如,在武侠小说中,师徒反目、兄弟相残等情节,常常会用到这个成语来强调双方的仇恨程度。
注意事项
虽然“不共戴天”情感强烈,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过度夸张,以免造成误解或不必要的误会。此外,该成语多用于正式或文学性的场合,口语中较少使用。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不共戴天”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了解其含义及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经典汉语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