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采芣苢的出处及翻译】《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的诗歌作品。其中,《国风·周南》中的《芣苢》是一首描写劳动场景的民歌,语言质朴自然,生动展现了古代妇女采集野菜的劳动生活。
一、出处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诗经·国风·周南》 |
| 作者 | 无名氏(民间创作) |
| 时代 | 西周至春秋时期 |
| 类型 | 民间歌谣,反映劳动生活 |
二、原文
《芣苢》原文如下:
>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三、翻译
| 原文 | 翻译 |
|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 采呀采呀采芣苢,轻轻采下它。 |
|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 采呀采呀采芣苢,把它装满衣兜里。 |
|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 采呀采呀采芣苢,弯腰拾起它。 |
|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 采呀采呀采芣苢,用手捋下来。 |
|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 采呀采呀采芣苢,用衣襟包起来。 |
|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 采呀采呀采芣苢,把衣角提起装进去。 |
四、
《芣苢》是一首描绘古代女子采摘野菜的诗歌,通过重复的句式和动作描写,展现出一种节奏感和劳动的愉悦感。诗中“芣苢”指的是车前草,是一种常见的野菜,常被古人用来食用或入药。
全诗没有复杂的情感表达,却通过对采集过程的细致描写,传达出一种朴素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的亲近感。这种写法也体现了《诗经》中“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尤其是“赋”的运用,即直接叙述事物,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和画面感。
五、文化意义
- 劳动之美:诗歌表现了劳动的美感,体现了古代人对生活的热爱。
- 民俗风情: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日常生活与集体劳动的场景。
- 语言特色:重复句式增强节奏感,富有音乐性,易于传唱。
结语:
《芣苢》虽短小精悍,但以其质朴的语言和生动的劳动场景,成为《诗经》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不仅展示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也传递了一种和谐、自然、勤劳的生活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