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别称大全】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历史时期,端午节被赋予了多种不同的名称,这些别称不仅反映了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也体现了人们对这一节日的重视与情感寄托。
为了更好地了解端午节的多种称呼,本文将对常见的端午节别称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呈现。
一、端午节常见别称汇总
| 别称 | 含义说明 |
| 端午 | “端”意为“开端”,“午”指“五”,即农历五月初五,故称“端午”。 |
| 重五 | 因为农历五月又称“午月”,五月初五是“重五”,故有此称。 |
| 天中节 | 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五日是“恶日”,但古人也认为这一天是“天中之日”,因此称为“天中节”。 |
| 龙舟节 | 因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俗,故得名。 |
| 粽子节 | 由于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习俗,人们常称其为“粽子节”。 |
| 防疫节 | 古代认为五月是疾病多发的季节,端午节有驱邪避疫的习俗,因此也有“防疫节”之称。 |
| 恶月节 | 农历五月被认为是“恶月”,端午节也因此被称为“恶月节”。 |
| 节日 | 在某些地方,端午节也被简单地称为“节日”。 |
| 端阳节 | “端阳”即“端五之阳”,因五月初五为阳气最盛之时,故有此称。 |
| 五月节 | 直接以农历月份命名,称为“五月节”。 |
二、不同地区的端午节别称
除了上述通用别称外,各地还有独具特色的称呼:
- 江南地区:有时称端午为“五月节”或“艾节”(因端午插艾草)。
- 北方地区:部分地方称端午为“端五节”或“五月端”。
- 广东地区:有“龙舟节”、“五月节”等说法。
- 四川地区:部分地区称端午为“端阳节”或“五月节”。
- 福建地区:有“重午节”、“蒲节”(因端午挂菖蒲)等别称。
三、端午节别称的文化意义
端午节的别称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从“端午”到“龙舟节”,每一个名字背后都蕴含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健康的祈愿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了解这些别称,我们不仅能更加全面地认识端午节,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结语:
端午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其别称多样而丰富,既有历史的积淀,也有地域的特色。无论是“端午”还是“龙舟节”,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这些别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节日的文化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