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常见马陆】马陆,又称千足虫,属于节肢动物门、多足纲,是常见的陆生无脊椎动物。在中国,由于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各异,马陆的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以下是对中国常见马陆的总结,结合其形态特征、分布区域及生态习性进行简要介绍。
一、中国常见马陆分类与特点
序号 | 中文名称 | 学名 | 形态特征 | 分布区域 | 生态习性 |
1 | 红头马陆 | Pachydesmus chinensis | 头部红色,体节多,足数较多 | 华东、华南地区 | 喜潮湿环境,夜间活动 |
2 | 黑马陆 | Blaniulus guttulatus | 体色深黑,体型较大 | 西南、华北地区 | 多栖于腐殖土中,食腐殖质 |
3 | 绿斑马陆 | Oxidus gracilis | 体背有绿色斑点,体形细长 | 华东、华中地区 | 喜阴湿,常在落叶层中活动 |
4 | 棕马陆 | Porcellio scaber | 体色棕黄,体表光滑 | 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 | 常见于公园、庭院等人工环境 |
5 | 褐马陆 | Hemilepistus sp. | 体色较暗,足短而密 | 西北干旱地区 | 适应性强,耐干燥 |
6 | 双带马陆 | Polydesmus abbreviatus | 体背有两条明显纵带 | 华南、西南地区 | 多栖于林下腐殖土,夜间觅食 |
7 | 短尾马陆 | Ligia exotica | 尾部短小,体节较少 | 沿海及湿润地区 | 喜盐碱地,部分种类可生活在海边 |
二、总结
中国常见的马陆种类多样,主要分布在湿润或半湿润地区,尤其以长江流域、华南和西南地区最为丰富。它们大多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白天隐藏在土壤、落叶或石块下,夜晚出来活动。马陆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分解者的角色,有助于有机物的分解和土壤的改良。
尽管马陆通常不具有攻击性,但在受到惊扰时可能会释放出带有刺激性的化学物质,因此在接触时应避免直接用手触碰。对于普通大众而言,了解这些常见马陆的特性,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某一类马陆的具体生活习性或生态价值,可参考相关昆虫学或生态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