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最初指的是什么】“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这两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高雅与通俗的艺术风格之分。但它们最初并不是用来比喻艺术的高低之分,而是源于古代的音乐作品和民间传说。
一、
“阳春白雪”最早出自《楚辞·宋玉对楚王问》,原意是指一种高雅、难学的乐曲,后来引申为高深、不通俗的艺术形式。“下里巴人”则出自同一段记载,原指通俗、大众化的音乐,后来成为通俗文化的代称。两者原本是音乐作品的名称,后被用作文化层次的象征。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出处 | 原意 | 后来引申义 |
阳春白雪 | 《楚辞·宋玉对楚王问》 | 一种高雅、难学的乐曲 | 高雅、不易理解的艺术形式 |
下里巴人 | 《楚辞·宋玉对楚王问》 | 一种通俗、易学的乐曲 | 通俗、大众化、接地气的文化形式 |
三、补充说明
在《楚辞》中,宋玉回答楚王的问题时提到:“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意思是说,曲调越高雅,能和的人就越少。他以“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为例,说明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之间的差异。这种说法后来被广泛引用,逐渐演变为形容艺术风格和文化层次的常用语。
虽然现代人常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对立起来,但它们最初的含义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不同阶层对于艺术接受程度的差异。这也提醒我们,在解读传统文化时,应结合历史背景,避免片面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