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天惊出自哪首诗】“石破天惊”是一个常用成语,形容事情非常惊人、出人意料。很多人在使用这个词语时,可能并不清楚它的出处。本文将从历史典故出发,总结“石破天惊”一词的来源,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一、
“石破天惊”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这首诗是李贺描写音乐艺术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乐师李凭弹奏箜篌时的美妙意境。其中“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形象地描绘了音乐的震撼力,仿佛石头被击破,天空为之震动,连秋雨都因此而落下。
虽然“石破天惊”后来被广泛用于形容重大事件或惊人言论,但其最初的文学出处应为李贺的这首诗。此外,也有学者认为该词可能源自更早的神话传说,如“女娲补天”的故事,但作为书面语的首次出现,仍以李贺的诗句最为明确。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说明 |
成语名称 | 石破天惊 |
出处 | 唐代李贺《李凭箜篌引》 |
原文句子 |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
作者 |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以奇崛风格著称) |
诗歌背景 | 描写乐师李凭弹奏箜篌的音乐之美,用夸张手法表现音乐的震撼力 |
成语含义 | 形容事情非常惊人、出人意料 |
后世用法 | 多用于描述重大事件、惊人言论或突破性成就 |
文化影响 | 被广泛应用于文学、新闻、评论等领域,成为表达震撼效果的常用词汇 |
三、结语
“石破天惊”虽已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常见成语,但其文学源头仍需追溯至唐代李贺的诗作。了解这一成语的出处,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也能增强我们在写作和表达中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