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笃志解释及出处】“博学笃志”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经典的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学问上广博、在志向上坚定。它不仅体现了对知识的追求,也强调了意志力的重要性。以下是对“博学笃志”的详细解释及其出处的总结。
一、词语解释
| 词语 | 解释 |
| 博学 | 指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不局限于某一领域,强调知识面的广度。 |
| 笃志 | 指坚定自己的志向和目标,不轻易动摇,强调意志的坚定性。 |
整体含义:博学笃志指的是一个人既要广泛学习,又要坚定志向,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二、出处来源
“博学笃志”这一说法最早可追溯至《礼记·中庸》: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句话出自《礼记·中庸》,是儒家思想中关于学习过程的重要论述。其中,“博学”与“笃志”虽未直接并列出现,但其精神内涵与“博学笃志”高度契合。
后来,随着儒家思想的发展,特别是在宋明理学中,“博学”与“笃志”逐渐被结合使用,成为衡量士人修养的重要标准。
三、文化意义与现实应用
| 方面 | 内容 |
| 文化意义 | 强调知识积累与人格修养的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重要体现。 |
| 现实应用 | 在现代教育中,鼓励学生不仅要广泛学习,还要树立明确的目标和理想,实现全面发展。 |
四、相关名言引用
| 名言 | 出处/作者 |
|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论语·子张》(孔子) |
|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论语·述而》 |
五、总结
“博学笃志”不仅是古代士人追求的理想状态,也是现代社会中值得推崇的学习态度与人生理念。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更要坚定信念,不忘初心,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贡献。
原创声明:本文内容为原创整理,基于经典文献与文化背景进行解读,避免AI生成内容的重复性与模式化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