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束之高阁是什么意思】“束之高阁”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把某些事物放在一边,不再使用或关注。这个成语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在文学、新闻报道中也经常出现。了解它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汉语表达的丰富性。
一、成语释义
| 成语 | 束之高阁 |
| 拼音 | shù zhī gāo gé |
| 出处 | 《晋书·王导传》:“人皆有之,我独无,是吾所不及也。若不取之,恐后人效之,终为天下之患。”(后世引申为“束之高阁”) |
| 本义 | 把物品放在高高的架子上,不再使用或关心 |
| 引申义 | 把计划、想法、建议等搁置起来,不再执行或重视 |
二、成语用法
| 类型 | 用法说明 |
| 作谓语 | 常用于句子中表示“将某事放置一边”。 例:他的建议被领导束之高阁。 |
| 作宾语 | 表示被搁置的对象。 例:这个方案一直被束之高阁。 |
| 作定语 | 描述某种状态或行为。 例:他对此事的态度显得有些束之高阁。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 类别 | 成语 |
| 近义词 | 置之不理、弃置不顾、搁置一旁 |
| 反义词 | 重视对待、认真执行、积极落实 |
四、常见误用
1. 误用场景:有人将“束之高阁”用于形容“收藏珍贵物品”,这是错误的。该成语强调的是“放弃、忽视”,而非“珍藏”。
2. 搭配不当:如“将书籍束之高阁”虽可理解,但更准确的说法是“将书籍收藏于高阁”或“将书籍存入书架”。
五、总结
“束之高阁”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比喻对某些事物的忽视或搁置。它不仅表达了实际的行为,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某些事务时的态度变化。在写作和口语中,合理运用这一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准确性。
通过以上内容的整理,我们对“束之高阁”有了更全面的理解,避免了常见的误用,也提升了对成语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