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手投足的意思及出处】“举手投足”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的动作、举止或行为方式。它不仅表达了一个人的外在表现,也隐含了其性格、修养和教养。下面将从词义解释、出处来源以及用法举例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词语解释
| 词语 | 举手投足 |
| 读音 | jǔ shǒu tóu zú |
| 含义 | 指人的动作、举止、行为方式。多用来形容人的姿态、风度或行为是否得体、优雅。 |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人的动作细节,也可引申为对人品、修养的评价。 |
| 近义词 | 举止大方、言谈举止、仪态万方 |
| 反义词 | 行事粗鲁、举止失态、轻浮无礼 |
二、出处来源
| 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五年》 |
| 原文 | “举手投足,皆有规矩。” |
| 解释 | 此句意指人在行动时,每一个小动作都要符合礼仪规范,体现出良好的教养与修养。 |
| 现代引用 | 后世常以此成语来形容人的行为举止是否得体、是否符合社会礼仪标准。 |
三、用法示例
| 例句 | 说明 |
| 他举止优雅,举手投足都透着一股书卷气。 | 形容一个人气质高雅,行为得体。 |
| 在正式场合中,我们要注意自己的举手投足,以免失礼。 | 强调礼仪的重要性。 |
| 她的举手投足间透露出一种从容不迫的自信。 | 表达对他人气质和自信的赞赏。 |
四、总结
“举手投足”不仅是对身体动作的描述,更是一种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的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举止,不仅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也能提升自身的形象。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经典,经过历史的沉淀,至今仍被广泛使用,成为衡量一个人修养的重要标准之一。
通过了解其含义、出处及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一成语,使其在语言表达中更加准确、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