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薪救焚汉语大词典】“抱薪救焚”是一个出自《左传》的成语,原意是指抱着柴火去救火,不仅不能灭火,反而会助长火势。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方法不当,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更加严重。在《汉语大词典》中,“抱薪救焚”被收录为一个具有警示意义的成语,强调了做事需讲究方法和策略的重要性。
一、成语释义
| 词语 | 解释 |
| 抱薪救焚 | 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解决困难,结果适得其反,使问题更加严重。 |
二、出处与演变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左传·昭公二十年》:“子产曰:‘吾闻之,君子不忧不惧,而能自安。’……子产曰:‘我欲以礼教民,而民不知,是吾过也。’于是命国人皆诵《诗》三百篇,而民知礼。” 后世引申为“抱薪救焚”。 |
| 演变 | 原本用于描述治理国家的策略,后演变为普遍使用的成语,强调方法的重要性。 |
三、现代应用与启示
| 应用场景 | 示例说明 |
| 管理决策 | 在企业管理中,若采取错误的措施来应对危机,可能引发更大的问题。 |
| 教育教学 | 教师如果采用不适合学生的方法进行教学,可能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
| 日常生活 | 在处理家庭矛盾时,若方法不当,可能激化矛盾,而非化解问题。 |
四、相关成语对比
| 成语 | 含义 | 与“抱薪救焚”的关系 |
| 适得其反 | 结果与初衷相反 | 相似,均指方法错误导致负面结果 |
| 火上浇油 | 在已有的问题上进一步恶化 | 类似,强调行为加剧问题 |
| 对症下药 | 针对问题采取正确方法 | 反义,强调正确的方法 |
五、总结
“抱薪救焚”作为一个经典成语,不仅在古代文学中有重要地位,在现代生活中也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应冷静分析、合理应对,避免因方法不当而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汉语大词典》对这一成语的收录,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智慧与策略的高度重视。
通过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可以帮助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