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甄选问答 >

忠厚的出处

2025-11-03 01:24:21

问题描述:

忠厚的出处,有没有人能看懂这个?求帮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1-03 01:24:21

忠厚的出处】“忠厚”一词在汉语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人正直、诚实、不虚伪,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其含义虽广泛,但具体出处可追溯至古代文献,尤其是儒家经典和史书之中。

一、

“忠厚”一词最早见于《论语》等儒家经典,后在历代史书、文人笔记中被频繁使用,逐渐成为一种对品德高尚者的赞美之词。其核心意义在于强调忠诚、诚实与厚道,是古代士人修身的重要标准之一。以下为“忠厚”一词的主要出处及其释义整理:

二、表格:忠厚的出处及释义

出处 文献名称 原文摘录 释义
《论语·学而》 《论语》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忠”指尽心尽力,“信”即诚信,为“忠厚”的思想基础。
《左传·宣公十五年》 《左传》 “忠厚之士,国之良也。” 赞扬忠厚之人是国家的栋梁。
《史记·陈丞相世家》 《史记》 “陈平少时,家贫,好读书,有大志,然性不谨,好游说,人多笑之。……然其行颇忠厚。” 描述陈平早年行为虽不拘小节,但为人忠厚。
《汉书·王嘉传》 《汉书》 “嘉为人忠厚,不善言辞。” 直接使用“忠厚”一词,形容人品端正。
《宋史·范仲淹传》 《宋史》 “范仲淹忠厚仁爱,忧国忧民。” 强调其忠厚与仁德并重。
《明史·海瑞传》 《明史》 “海瑞生平刚直,忠厚廉明。” 将“忠厚”与“廉明”结合,体现清官形象。

三、结语

“忠厚”作为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在个人修养上,更影响着社会风气与政治文化。从《论语》到《明史》,历代文献中都可见其身影,说明这一品质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持久的生命力。今天,虽然社会环境不断变化,但“忠厚”仍是一种值得推崇的做人态度。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