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材大略出处于哪里】“雄材大略”一词常用于形容有杰出才能和远见卓识的人,多用于评价历史人物或现代领袖。那么,“雄材大略”究竟出自何处?它又是如何被广泛使用并流传至今的?
一、出处考证
“雄材大略”这一词语最早可追溯至古代典籍,但其完整形式在文献中并不常见。较为接近的表达出现在《后汉书·班超传》中,其中提到:“超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遂与三十六人俱行。……超曰:‘夫社稷之臣,当以国家为重,岂可自安于一隅!’”虽未直接出现“雄材大略”,但班超的胆识与谋略体现了类似的精神。
更确切的出处则出现在清代学者王士禛的《池北偶谈》中,书中提到:“昔人有言,雄材大略,非庸人所能及。”这句话首次明确使用了“雄材大略”这一搭配,成为该词正式定型的重要依据。
二、含义解析
“雄材”意指杰出的人才,具备非凡的才能;“大略”则指深远的战略眼光和宏大的谋划能力。合起来,“雄材大略”用来形容那些既有出众才华,又有远见卓识的人物,尤其适用于政治家、军事家或领导者。
三、用法演变
| 时期 | 使用情况 | 典型例子 | 
| 古代 | 多用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 班超、诸葛亮、曹操等 | 
| 清代 | 正式定型为固定搭配 | 王士禛《池北偶谈》 | 
| 近现代 | 广泛应用于文学、影视、评论等领域 | 《三国演义》、《大明王朝》等 | 
| 当代 | 常用于表彰或赞美领导人的能力 | 如对企业家、政治领袖的描述 | 
四、总结
“雄材大略”一词虽未见于先秦古籍,但在清代文献中已形成固定搭配,并逐渐成为形容杰出人才的经典表述。它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才能与智慧,也反映了对战略眼光的高度重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一词汇都承载着对卓越人物的高度赞誉。
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最早见于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原文为“雄材大略,非庸人所能及”。 | 
| 含义 | 指具有杰出才能和远见卓识的人,多用于评价历史或现代领袖。 | 
| 用法演变 | 从古代隐含表达到清代定型,再到近现代广泛使用。 | 
| 适用对象 | 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历史人物等。 | 
| 文化意义 | 表达对人才的尊重与推崇,强调才能与谋略的结合。 | 
如需进一步探讨“雄材大略”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欢迎继续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