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顾不暇是成语吗】“自顾不暇”是一个常见的汉语表达,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忙于处理自己的事情,没有能力或时间去帮助别人。那么,“自顾不暇”是否属于成语呢?下面我们将从定义、来源和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直观展示。
一、
“自顾不暇”确实是一个成语。它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原句为“自顾不暇,安能救人”,意思是自己都顾不过来,怎么还能去帮助别人。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常用来形容人在自身事务繁重的情况下,无法兼顾他人。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成语通常具有固定的结构、特定的含义,并且有明确的出处。而“自顾不暇”符合这些特征:
- 固定结构:由四个字组成,结构稳定。
- 特定含义:表示自己忙得不可开交,无暇顾及他人。
- 历史出处:来源于古代文献,有明确的典故背景。
因此,“自顾不暇”不仅是一个常用语,更是一个标准的成语。
二、表格对比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成语名称 | 自顾不暇 |
| 结构形式 | 四字成语 |
| 含义 | 自己都顾不过来,无法顾及他人 |
| 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五年》:“自顾不暇,安能救人” |
| 使用频率 | 高(日常交流、书面语中常见) |
| 是否成语 | 是(符合成语定义) |
| 常见用法 | 表示因自身忙碌而无法帮助他人 |
| 近义词 | 自身难保、力不从心、无暇他顾 |
| 反义词 | 有余力、从容不迫、助人为乐 |
三、结语
综上所述,“自顾不暇”不仅是一个常用的表达方式,更是一个标准的成语。它源于古代文献,结构固定,意义明确,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使用。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汉语的语言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