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居古诗和意思】《卜居》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所作的一篇抒情诗,收录于《楚辞·九章》之中。该诗以屈原被流放后在江边游历时的所见所感为背景,表达了他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切思考,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卜居》一诗通过“卜居”这一行为,象征着屈原在人生道路上的迷茫与选择,反映了他内心的挣扎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探讨,语言质朴而情感深沉。
一、
《卜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与思想的诗作,主要描述了屈原在被流放后,在江边徘徊时的内心活动。他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孤独与无奈,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诗中,“卜居”不仅是一种实际的行为,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屈原在人生道路中的选择与困惑。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哲学意味。
二、原文及译文对照表
| 原文 | 译文 |
| 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 世人浑浊不清,把蝉翼当作重物,把千钧当作轻物。 |
| 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 邪恶之人损害公正,正直的人不被容纳。 |
| 竭忠诚以事君兮,反离谤而见尤。 | 尽忠心侍奉君主,反而遭受诽谤和责备。 |
|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 我将坚持正道而不犹豫,注定要长期陷入黑暗。 |
|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 宁愿投进湘水,葬身江鱼的肚腹中。 |
|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怎么能让自己纯洁的品格,蒙受世俗的尘埃呢? |
三、诗作赏析
《卜居》虽短小精悍,但情感浓烈,语言凝练。它不仅展现了屈原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也体现了他对个人操守的坚守。诗中多次提到“正直”与“邪恶”的对立,反映出屈原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此外,诗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一句,更是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名句,表达了屈原宁死不屈的精神,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
四、结语
《卜居》不仅是屈原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以简洁的语言传达出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屈原的忧国忧民情怀,也能体会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