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节其他释义】“持节”一词,常见于古代文献中,本义是指手持符节,象征朝廷的权威与使命。在不同语境下,“持节”也有多种引申和不同的解释方式。本文将对“持节”的其他释义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持节的其他释义总结
1. 象征使命与责任
在古代,官员出使他国或执行任务时,常需持节以示身份和权力。这种“持节”不仅是形式上的标志,更代表了国家的意志和使命。
2. 表示忠诚与坚定
在文学作品中,“持节”也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坚守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如苏武持节十九年,始终不改其志,成为忠贞的象征。
3. 指代官职或身份
在某些历史时期,“持节”也作为官职名称出现,如“持节使”、“持节都尉”等,表示拥有一定权力和地位的官员。
4. 宗教或仪式中的象征
在一些宗教或祭祀活动中,“持节”可能具有神圣意义,象征着沟通天地、传达神意的媒介。
5. 比喻坚持原则或立场
现代语境中,“持节”也可引申为坚持原则、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常用于形容人的品格或政治立场。
二、持节其他释义一览表
| 释义类型 | 释义内容 | 示例/出处 |
| 象征使命与责任 | 持有符节,代表国家或朝廷的使命 | 《汉书·苏武传》:“持节不屈,终得归汉。” |
| 表示忠诚与坚定 | 坚守信念、不改初衷 | 苏武“持节牧羊十九年” |
| 官职或身份 | 某些历史时期的官职名称 | “持节使”、“持节都尉” |
| 宗教或仪式 | 具有神圣意义的象征物 | 古代祭祀中持节通灵 |
| 比喻坚持原则 | 引申为坚守立场、不妥协 | “持节而立,不为权势所动” |
三、结语
“持节”一词虽源自古代,但在不同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下,其含义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最初的实物符号,到后来的精神象征,再到现代的比喻用法,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持节”的多种释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的演变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