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水巴山的词语解释】“楚水巴山”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绘古代楚地与巴地之间的山水风光,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它不仅指地理上的楚地和巴地,也常用来象征历史、人文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以下是对“楚水巴山”的详细解释。
一、词语解释总结
|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用法 | 意象 |
| 楚水巴山 | 指古代楚国和巴国的山水之地,泛指南方地区 | 无明确出处,常见于诗词中 | 多用于描写风景或抒发思乡之情 | 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
二、详细解释
“楚水巴山”中的“楚”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其范围大致在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巴”则是指古巴国,位于今四川、重庆一带。这两个地区在古代多为边陲之地,山川秀美,人文荟萃,因此“楚水巴山”常被用来形容这些地区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
该词在文学作品中常用于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对自然景色的赞美,或是描绘一种悠远的历史氛围。例如,在古诗中,“楚水巴山”常与“烟波”、“渔舟”等意象搭配,营造出一种诗意盎然的画面感。
三、使用示例
1. 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虽未直接出现“楚水巴山”,但诗中所描绘的长江流域正是楚地与巴地交界之处。
2. 杜甫《秋兴八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诗中提到的“巫山”即属于巴地,体现出“楚水巴山”的地理特征。
四、总结
“楚水巴山”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情感。它代表了古代南方地区的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词汇之一。在现代语境中,这一词语仍常被用来唤起对故乡的怀念或对自然风光的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