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串标罪立案标准】在招投标活动中,串通投标行为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损害公平竞争原则。近年来,国家对串标行为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相关法律条款和立案标准也逐步完善。本文将从法律依据、立案条件、处罚措施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最新串标罪立案标准”。
一、法律依据
目前,我国关于串标行为的主要法律依据包括: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3条:串通投标罪
-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
-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串通投标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4年发布)
这些法律法规为串标行为的认定和立案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二、串标罪立案标准总结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定义 | 串标是指投标人之间或投标人与招标人之间,通过合谋方式操纵投标结果的行为。 |
| 立案条件 | 1. 存在串通投标行为; 2. 造成中标无效; 3. 情节严重(如金额较大、影响公平竞争等)。 |
| 立案门槛 | - 投标人之间串通投标,中标金额在50万元以上; - 串通投标行为导致招标失败或中标无效; - 在政府采购项目中,串通投标金额达到一定数额(具体由各地司法机关根据实际情况掌握)。 |
| 量刑标准 | - 一般情节: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 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 主体范围 | 包括投标人、招标人、评标专家及有关管理人员等。 |
| 证据要求 | 需提供书面协议、通讯记录、资金往来凭证、投标文件一致性分析等材料。 |
三、常见串标行为类型
| 行为类型 | 说明 |
| 投标人之间串通 | 如互相约定报价、轮流中标等。 |
| 投标人与招标人串通 | 如招标人泄露标底、设定不合理条件排斥其他投标人。 |
| 伪造投标文件 | 如使用虚假资料、冒用他人名义投标。 |
| 虚假投标 | 如利用不实信息骗取中标资格。 |
四、典型案例参考
近年来,多地法院已依法对串标行为作出判决。例如:
- 某省某工程因多家企业串标,最终被认定为串通投标罪,相关责任人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某市某政府采购项目中,部分供应商通过合谋抬高报价,最终被查处并追究刑事责任。
五、结语
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串标行为的法律后果愈发严重。对于参与招投标的企业而言,遵守法律、诚信经营是基本底线。同时,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完善监管机制,严厉打击串标行为,维护市场公平正义。
注: 本内容基于现行法律法规整理,具体立案标准可能因地区、案件性质等因素有所差异,建议咨询专业法律人士获取准确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