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的释义】“病入膏肓”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医学概念,常用来形容病情已经严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在现代语境中,该成语多用于比喻问题或错误已经发展到难以挽回的程度。
一、成语释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病入膏肓 |
| 拼音 | bìng rù gāo huāng |
| 出处 | 《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
| 字面意思 | 病已深入到膏肓之间,无法治疗 |
| 引申意义 | 形容问题严重,难以挽救;也可指人思想顽固,无法改变 |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述病情、政治、社会、个人行为等已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
| 近义词 | 无可救药、积重难返、病入骨髓 |
| 反义词 | 起死回生、妙手回春、药到病除 |
二、成语详解
“病入膏肓”最早出自《左传》,原意是指疾病已经到了无法通过药物或针灸治疗的阶段。古人认为,“膏”是心下脂肪,“肓”是心脏与膈膜之间的部位,这两个地方被认为是人体最深的部位,如果疾病发展到此处,就很难治愈。
后来,这个成语被引申为一种比喻,不仅用于身体疾病,也用于精神、思想、制度等方面的问题。例如,一个国家的政治腐败如果“病入膏肓”,则意味着其内部结构已经严重失衡,改革难度极大。
三、使用示例
1. 医疗场景:
“他的病情已经病入膏肓,医生也无法再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2. 社会现象:
“这种腐败现象若不及时遏制,终将病入膏肓,影响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
3. 个人行为:
“他屡教不改,早已病入膏肓,根本听不进任何劝告。”
四、注意事项
- 该成语带有较强的负面色彩,使用时需注意语境。
- 不宜用于描述轻微问题或可以纠正的情况。
- 在正式场合中,建议结合具体情境使用,避免误解。
结语:
“病入膏肓”不仅是一个古老的成语,更是对现实问题的一种深刻隐喻。它提醒我们,面对问题要及时干预,否则一旦发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后果将不堪设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