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秦暮楚典故是怎样的】“朝秦暮楚”是一个常见的成语,用来形容人反复无常、立场不坚定,或者指国家在不同势力之间摇摆不定。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
一、典故来源
“朝秦暮楚”最早出自《左传》和《战国策》,主要描述的是战国时期一些小国或诸侯为了自身利益,在秦国与楚国之间不断变换立场,甚至在一天之内就改变归属。这些国家没有明确的立场,只看谁对自己更有利,因此被后人称为“朝秦暮楚”。
其中,“朝”指的是早上投靠秦国,“暮”则指傍晚投靠楚国,形象地表达了这种朝三暮四、反复无常的状态。
二、历史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乱频繁。秦国和楚国是当时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其他小国为了生存,常常在两者之间摇摆。例如:
- 韩、魏、赵等国:在强秦与强楚之间不断转换阵营。
- 齐、燕:虽然实力较强,但也曾因利益而动摇。
这些国家的行为,成为“朝秦暮楚”的典型代表。
三、成语含义
1. 字面意思:早上依附秦国,晚上投靠楚国。
2. 引申义:
- 形容人没有主见,立场不坚定。
- 比喻国家或团体在不同势力之间反复无常。
- 有时也用于讽刺那些趋炎附势、缺乏原则的人。
四、使用场景
- 人物描写:如“他为人朝秦暮楚,难以信任。”
- 历史评价:如“战国时期各国朝秦暮楚,局势动荡。”
- 政治评论:如“该政策朝秦暮楚,缺乏连贯性。”
五、总结对比表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成语名称 | 朝秦暮楚 |
| 出处 | 《左传》、《战国策》 |
| 原意 | 战国时期小国在秦、楚之间反复投靠 |
| 引申义 | 形容人或国家立场不坚定,反复无常 |
| 使用场景 | 描述人物性格、历史现象、政治行为等 |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批评他人缺乏原则或政策不稳定 |
| 同义词 | 反复无常、朝三暮四、左右摇摆 |
| 反义词 | 坚定不移、立场分明、始终如一 |
六、结语
“朝秦暮楚”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对人性与政治现实的深刻描绘。它提醒人们,在面对选择时应有坚定的原则,避免因一时利益而迷失方向。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理解古代社会的复杂与多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