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打一耙的含义】“倒打一耙”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战争中的一种战术。字面意思是“反过来攻击对方的武器”,引申为在被指责或处于劣势时,反而将责任推给对方,甚至反咬一口,把过错归咎于对方。
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那些在事情已经暴露错误的情况下,不是承认错误、承担责任,而是反过来指责别人,试图转移矛盾和责任的行为。它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通常用于批评那些不讲道理、颠倒黑白的人。
一、含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倒打一耙 |
| 拼音 | dào dǎ yī pá |
| 出处 | 源自古代战争中的战术,后演变为常用成语 |
| 字面意思 | 反过来攻击对方的武器 |
| 引申义 | 被动时反咬一口,推卸责任 |
| 使用场景 | 批评不讲理、颠倒黑白的行为 |
| 情感色彩 | 贬义 |
| 近义词 | 推诿责任、嫁祸于人 |
| 反义词 | 勇于担当、知错就改 |
二、使用示例
1. 职场场景:
小李因为工作失误被领导批评,却反过来指责同事没有配合,这就是典型的“倒打一耙”。
2. 日常生活中:
孩子弄坏了东西,却不承认,反而说是因为妈妈没看管好,这也是“倒打一耙”的表现。
3. 政治或舆论中:
某些人面对批评时,不是反思自身问题,而是攻击对手,这种行为也常被称为“倒打一耙”。
三、注意事项
- “倒打一耙”是一种带有贬义的表达,使用时需注意场合和对象。
- 在正式写作或交流中,应谨慎使用该成语,以免造成误解或冲突。
- 理解其深层含义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识别和应对类似行为,保持理性与公正。
通过了解“倒打一耙”的含义及其应用场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在实际生活中避免陷入类似的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