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商有什么典故】“参商”一词,源自古代星宿的名称,常用于比喻人与人之间难以相见、彼此分离的状态。在文学和历史中,“参商”不仅是天象的描述,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
一、参商的来源
“参”与“商”分别指代二十八宿中的两个星宿:
- 参宿:位于西方白虎七宿之一,包括参宿一、参宿二、参宿三,又称“猎户座”。
- 商宿:即“心宿”,属于东方青龙七宿之一,象征火,也称“火星”。
在古代,由于参宿和商宿在天空中永远不能同时出现(一个升起时另一个落下),因此古人用“参商”来比喻人与人之间无法相见、分隔两地的状态。
二、参商的典故与文化意义
1. 《诗经·小雅·大东》
诗中提到:“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虽未直接提及“参商”,但这种“南北不相见”的意象,为后世“参商”典故提供了文化基础。
2. 《史记·司马迁列传》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虽非直接引用“参商”,但其表达的情感孤独与离别,与“参商”意境相通。
3. 李白诗句
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虽未直接使用“参商”,但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参商”所象征的分离情感相呼应。
4. 杜甫诗句
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中写道:“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这句诗是“参商”典故最著名的出处,直接将“参商”作为“人与人之间难得相见”的象征。
三、参商的现代应用
如今,“参商”多用于文学作品、诗词歌赋中,表达亲人、朋友、恋人之间的分离与思念之情。例如:
- 在小说中,描写主角与爱人因战乱、远游等原因无法相聚,常用“参商”形容他们的处境。
- 在日常语言中,“参商”虽不常见,但仍有文人墨客用它表达一种深沉的离别之情。
四、总结表格
项目 | 内容 |
含义 | “参商”原指二十八宿中的参宿与商宿,因永不同时出现,引申为人与人之间难以相见的状态。 |
典故来源 | 出自《诗经》及《史记》,尤其以杜甫《赠卫八处士》中“动如参与商”最为著名。 |
文化意义 | 表达离别、思念、孤独等情感,常用于文学作品中。 |
现代应用 | 多用于诗词、小说,象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牵挂。 |
代表人物/诗句 | 杜甫“动如参与商”;李白、司马迁等也有相关情感表达。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参商”不仅是一个天文概念,更是一种深刻的情感象征。它承载着古人对分离、思念的感悟,至今仍被广泛用于表达人与人之间难以触及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