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论语颜渊篇原文及翻译】《论语·颜渊篇》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关于仁、礼、德行等方面的言论。这一篇内容深刻,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尤其强调“仁”与“克己复礼”的重要性。
一、
《颜渊篇》共24章,主要内容包括:
1. 关于“仁”的讨论:孔子多次提到“仁”,并解释其内涵,如“克己复礼为仁”。
2. 君子之道:强调君子应具备的品德和行为规范,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 礼的重要性:指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4. 教育与修身:孔子重视个人修养与教育的作用,认为修身是治国的基础。
5. 对弟子的教诲:如对颜渊、子路等人的直接教导,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思想。
二、原文及翻译对照表
| 原文 | 翻译 |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礼就是仁。” |
|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一旦能够做到克制自己,恢复礼制,那么天下的人都会归于仁。” |
|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实现仁全靠自己,难道能靠别人吗? |
|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我虽然不够聪敏,但愿意按照这些话去做。” |
|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事不要看,不符合礼的话不要听,不符合礼的话不要说,不符合礼的事不要做。” |
|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并用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违背正道了。” |
|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孔子说:“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
|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 孔子说:“出门时要像会见贵宾一样谨慎,役使百姓时要像举行重大祭祀一样严肃。” |
| 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 孔子说:“居官不感到疲倦,行事要忠诚。” |
|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 子张问为政之道。孔子说:“居官不感到疲倦,行事要忠诚。” |
|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相反。” |
|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周而不比。” |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盲从附和,团结而不勾结。” |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孔子说:“用政令引导百姓,用刑罚统一他们,百姓虽可避免犯罪,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规范他们,百姓就会有羞耻心并且自觉遵守。” |
| 子曰:“吾与点也!” | 孔子说:“我赞同曾点的说法啊!” |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孔子说:“颜回真是贤德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忧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 |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
|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
|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思考却仍然不能理解的时候,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口的时候,我不去开导他。如果告诉他一个角落的样子,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角落的情况,我就不再重复教他了。” |
|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子贡问为政之道。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任政府。” |
|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 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其中一项,应该先去掉哪一项?” |
| 曰:“去兵。” | 孔子说:“去掉军备。” |
|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 子贡说:“如果再不得不去掉一项,应该先去掉哪一项?” |
|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会死,但如果百姓没有信任,国家就无法立足。” |
|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 |
|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 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小事不能忍耐就会破坏大事。” |
三、结语
《颜渊篇》作为《论语》中的重要篇章,不仅展现了孔子对“仁”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对社会治理、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全面思考。通过学习此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并在现代生活中加以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