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知识 >

作法自毙汉语大词典

2025-11-05 13:23:29

问题描述:

作法自毙汉语大词典,求路过的大神留个言,帮个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1-05 13:23:29

作法自毙汉语大词典】“作法自毙”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出自《左传·宣公二年》。原意是指自己制定的法律或手段,最终反而害了自己。后引申为因自己的行为或策略导致自身的失败或不幸。

在《汉语大词典》中,“作法自毙”被解释为:“自己制定的法律或措施,结果反而使自己受害。” 这一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因自身行为不当而招致恶果的人。

一、成语概述

项目 内容
成语名称 作法自毙
出处 《左传·宣公二年》
拼音 zuò fǎ zì bì
注音 ㄗㄨㄛˋ ㄈㄚˇ ㄗˋ ㄅㄧˋ
释义 自己制定的法律或措施,反而使自己受害。
引申义 因自身行为不当而导致失败或不幸。
使用场合 批评他人或自我反思时,指出因自身错误导致的后果。
近义词 自取灭亡、自食其果
反义词 有备无患、防患未然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作法自毙”最早见于《左传》,原文为:“赵宣子言于灵公曰:‘赵盾,晋之良也,而弑其君,不忠;作法自毙,不智。’”意思是赵盾虽是忠臣,但因执行法令过严,反被权臣所害,因此被称为“作法自毙”。

后来,“作法自毙”逐渐演变为一个常用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因自己的行为或决策导致自我毁灭的情况。

三、使用示例

1. 古代用法:

“此人执法严苛,终因作法自毙,被众人所弃。”

2. 现代用法:

“他为了追求效率,忽视了员工的感受,结果导致公司内部动荡,真是作法自毙。”

四、成语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作法自毙”依然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它提醒人们,在制定政策、管理团队或处理事务时,应考虑全面,避免因一时的强硬手段或短视行为,最终导致自身利益受损。

同时,这一成语也强调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五、总结

“作法自毙”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成语,更是一种深刻的处世智慧。它告诫我们:做事要谨慎,谋略要周全,否则可能因小失大,甚至自食其果。

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出处、含义及现实意义,我们可以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加理性地做出选择,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与后悔。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