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笔直书的词语解释秉笔直书的词语解释是什么】“秉笔直书”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史官或记录者在撰写历史、记载事件时坚持真实、客观的原则,不因个人情感、权力压力或外界影响而歪曲事实。这个成语体现了对真相的尊重和对职责的坚守。
以下是对“秉笔直书”的详细解释及相关总结:
一、词语解释
| 词语 | 解释 |
| 秉笔 | 拿着笔,表示写作或记录 |
| 直书 | 如实书写,不加修饰、不隐瞒 |
| 秉笔直书 | 指写文章或记录历史时坚持真实、客观,不因外界因素而改变内容 |
二、出处与用法
- 出处: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崔子曰:‘子为司寇,将直之。’”后逐渐演变为“秉笔直书”。
- 用法:多用于形容历史记录、新闻报道、文学创作等场合中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 类别 | 词语 |
| 近义词 | 实事求是、据实记载、如实记录 |
| 反义词 | 阿谀奉承、歪曲事实、文过饰非 |
四、实际应用举例
1. 历史领域:古代史官如司马迁在《史记》中秉持“秉笔直书”的精神,敢于揭露汉武帝的过失。
2. 新闻报道:记者应坚持“秉笔直书”,不被利益或舆论左右,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3. 文学创作:作家在作品中反映社会现实时,也需保持独立思考,避免迎合市场或权力。
五、总结
“秉笔直书”不仅是一种写作态度,更是一种职业操守和道德准则。它强调在面对复杂环境时,仍能坚守真实、公正的原则,是值得推崇的价值观。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秉笔直书”不仅是语言上的表达,更是文化传统中对真实与责任的深刻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