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不怍的基础解释】“不愧不怍”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意思是: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形容一个人内心坦荡,行为正直,问心无愧,没有丝毫的羞愧或不安。
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人的道德修养和内在的自省能力,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体现。它不仅表达了对自身行为的严格要求,也体现了对社会、对他人负责的态度。
一、基础解释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不愧不怍 |
| 出处 | 《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
| 字面意思 | 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 |
| 引申意义 | 表示做人光明磊落,行为端正,无愧于心 |
| 使用场合 | 多用于赞美他人的道德品质或自我反省 |
| 近义词 | 问心无愧、无愧于心、光明磊落 |
| 反义词 | 惭愧不安、内疚自责、心虚胆怯 |
二、详细解析
“不愧不怍”中的“愧”指惭愧,“怍”指羞愧。整个成语表达的是一种内心的坦然与坚定,即无论面对天地还是他人,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无悔。这种状态是通过长期的道德修养和自律才能达到的。
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不愧不怍”的人,往往具备以下特质:
- 诚实正直:言行一致,不欺瞒他人;
- 自省自律: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
- 勇于担当:面对责任不推诿,敢于承担后果;
- 心怀善念:待人接物以善意为本,不损人利己。
三、实际应用举例
| 场景 | 应用示例 |
| 赞美他人 | “他一生清白,可谓不愧不怍。” |
| 自我评价 | “我做事从不违背良心,问心无愧。” |
| 文学作品 | “他虽身处逆境,却始终不愧不怍,令人敬佩。” |
四、结语
“不愧不怍”不仅是古代儒家思想中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也是现代人应当秉持的价值观之一。它提醒我们,做人要讲求诚信、正直和责任感,只有内心坦荡,才能真正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