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行就木成语】“将行就木”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生命垂危,接近死亡的状态。这个成语带有浓厚的悲凉色彩,常用于文学作品或正式场合中,表达对生命即将终结的感慨。
一、成语释义
成语 | 将行就木 |
拼音 | jiāng xíng jiù mù |
出处 | 《左传·昭公七年》:“人谁不死?虽有贵贱,未有不终者也。若死而无后,是谓‘将行就木’。” |
含义 | 形容人将要去世,生命即将结束。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表示对某人生命垂危的感叹。 |
近义词 | 垂暮之年、风烛残年、命在旦夕 |
反义词 | 青春焕发、年富力强、朝气蓬勃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将行就木”最早见于《左传》,原意是指人将要走向棺木,即死亡临近。古代人认为,人死后会入棺下葬,因此“就木”象征着死亡。“将行就木”这一说法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学性的表达方式,用来形容人临终前的状态。
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如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中,常能见到类似“将行就木”的表达,多用于描写人物命运的悲惨或对生命短暂的感叹。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文学作品 | 老将军年事已高,早已将行就木,却仍心系家国。 |
正式场合 | 他一生为国效力,如今将行就木,令人唏嘘。 |
日常交流 | 看到老人身体每况愈下,不禁感叹他将行就木了。 |
四、注意事项
1. 情感色彩:该成语带有较强的悲伤和无奈情绪,使用时需注意语境是否合适。
2. 适用对象:通常用于描述老年人或病重者的状态,不宜随意用于年轻人。
3. 避免误解:虽然“将行就木”强调的是“将死”,但并非表示立即死亡,而是指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五、总结
“将行就木”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表达了对生命终点的深刻思考。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在日常语言中发挥着一定的表达功能。了解其含义、出处和使用方法,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汉语的表达方式,提升语言素养。
通过表格形式的整理,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这一成语的各个方面,帮助读者在实际使用中避免误用,增强语言的准确性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