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辩菽麦的词语解释】“不辩菽麦”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四年》:“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不辨菽麦。”原意是指分不清豆和麦,比喻缺乏常识或分辨能力,后来引申为对事物认识模糊、判断力差。
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浅薄、见识短浅,或者在某些情况下无法正确识别事物的本质。它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多用于批评那些缺乏基本常识的人。
词语解释总结
| 词语 | 不辩菽麦 |
| 拼音 | bù biàn shū mài |
| 出处 | 《左传·宣公四年》 |
| 原意 | 分不清豆和麦,比喻缺乏常识 |
| 引申义 | 认识模糊、判断力差 |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他人缺乏基本常识 |
| 情感色彩 | 贬义 |
| 近义词 | 不识字、无知、愚昧 |
| 反义词 | 明察秋毫、见多识广 |
词语使用示例
- 他连最基本的农作物都分不清,真是不辩菽麦。
-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分辨是非,就容易犯不辩菽麦的错误。
- 古人常用“不辩菽麦”来形容一个没有文化修养的人。
小结
“不辩菽麦”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也反映了古人对知识与认知的重视。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我们不再以农耕为主,但这一成语依然提醒人们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避免因无知而误判事态。


